《領導者的七次微笑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,雖然出版上市已有十多年,但內容對今天想創業的人而言,仍非常受用。作者勞倫斯.米勒把公司從初創、成長、發展、擴張、成熟、衰退到結束的過程,分為七個階段,而領導者在每一個階段則扮演不同角色。


一開始,當公司剛成立,領導者必須是個「先知」,見人所未見,聞人所未聞,提出一套有吸引力的願景,號召眾人追隨,如同《出埃及記》裏的摩西,允諾他的同胞會帶他們找到「流著牛奶與蜜」的迦南應許之地。用最直白的話來說,什麼是領導者?就是有人願意跟隨,leader is to be followed


到了第二階段,當公司開始運作,領導者必須轉變為「野蠻人」,帶領群眾衝鋒陷陣,攻城掠地,同時,他的意志力和判斷力都必須強韌,能堅持到底,抱著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精神。野蠻人也表現在公司決策上,此時權力必須集中,用獨裁爭取效率,資源和力量才會集中,小公司沒有本錢搞民主,人多嘴雜想法多,雜牌軍很快就被殲滅。


到了第三階段,也就是公司打開局面,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後,野蠻人要轉變為「制度建構者」,將原本的遊擊隊改制為正規軍,從穿草鞋改為穿皮鞋,在今天的溫飽問題解決後,開始規畫明天該怎麼過。


再往下到第四和第五階段,分別是建立管理架構和行政體系,此時公司會失去初期的彈性,轉靠系統和流程來運作。


到了第六階段,隨著彈性越來越小,系統和流程的力量越來越強,領導者也成了「貴族」,把自己和和基層員工以及市場上的第一線客戶隔開,聽取意見的來源是公司高管們,而不是基層員工和客戶。


進入第七階段,除非內部來一次大手術,把結構和組織做調整,回到創業初期的狀態,否則公司只能隨時間逐漸老去,終至結束。


米勒的觀察很到位,所有公司都會經歷這些過程,公司也有生命週期,而領導者能否順利自我調整,是他在每一階段能否微笑,並且笑到最後的關鍵,否則公司極可能在中間階段裏就提前再見,換成是它的競爭對手們在偷笑。


問題是,有多少創業家能與時俱進,隨公司不同階段做好自我調整?這不光是能力的問題,還有個性和興趣的變數在其中。有些人就是能比別人早看到機會,可以當先知,但未必合適捲起袖子帶隊上陣衝鋒,適合打仗的人未必能設計公司制度和架構,這一方面突顯了創業家確實難求,是社會的稀缺資源,絕對要有異于常人的心志和能力;另一方面;創業則必須運用集體工作和分段工作的方法,不是一個人跑馬拉松,從頭到尾看一人表現,而是一場接力賽,每個人從前一位手上接過棒子,跑完自己的那一段後再交給下一棒。


這就好比搭火車或公車,有起點也有終點,車子出發後,有些乘客在起點上車,大部份乘客則在中間的不同車站上車,也在不同車站下車,未必都會坐到終點,但車子最終會抵達終點。這種例子在國內還不多見,因為創業者在主觀上就把自己和公司的存亡畫上等號,殊不知常常因為自己不懂要轉變角色,或調整不順,終而成為公司前進的絆腳石。


要搬開石頭,不是容易的事,尤其當自己就是那顆石頭。但新浪倒是提供了例子。最初,它叫做華淵資訊,由蔣顯斌、洪瑞殷和林欣和這三位在矽谷的留學生創立,靠著三萬美金起家,後來再邀請姜豐年來當家。在姜豐年主導下,打開它局限在北美的格局,進入臺灣和香港,再和北京王志東的四通利方合併,成為具備完整兩岸三地加北美概念的中文網路公司,並找來經驗和人脈豐厚的資深矽谷人沙正治掌舵,之後再交給王志東,其後又經歷茅道林、汪延和曹國偉等多位領導者,十二年來變動不可謂不小。


從外界角度看,會覺得新浪換血太頻繁,而且權力轉移過程未必都平順,這種見解或許有一些道理,但這一連串的換血,也將新浪從在史丹福大學裏的一個用網路訂便當的事業,發展成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網路媒體。更重要的是,你很難具體說新浪是那一個人的公司,許多名字都被記得,但現在都已不在公司內,這未必是創業團隊初期所設定,但從結果看它確實體現「集體創業、分段領導」的概念,十二年來在不同階段擔綱的領導者,也為「分站上車,到站下車」做了註解。


 


 


回資訊平台首頁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地開發好好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