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子兵法經營學》  


  戰國中期的長平攻防戰,趙國派出在兵法無人可與之匹敵的趙括為總大將,結果卻被武夫出身、讀書不多的白起徹底擊潰,以致損失四十二萬雄師,趙國從此一蹶不振。三國時代的街亭大戰,以「攻心為上」的言論,深受諸葛亮重用的兵法家馬謖,面對魏國老將張郃時仍是不堪一擊,蜀國也因而喪失了第一次北伐的所有成果。


  一年多前,遠流出版公司負責人 王榮文 先生,在和筆者談起兵法寫作時,曾表示讀兵法書,最怕紙上談兵。亦有位兵法研究者向筆者表示,《孫子兵法》的精華在於詭道、權謀之術及出奇制勝的技巧。


  筆者進一步問他,《孫子兵法》不是明白寫著,詭道乃「兵家之勢,不可先傳」的嗎?想不到他卻回答,「不可先傳」是因為孫子強調詭道之術極為機密,是勝敗的關鍵,絕不可讓對方事先得知的意思。筆者不解被稱為兵聖書的孫子,會講出如此膚淺的話來嗎?


  「不可先傳」的真義,是詭道不可由老師先傳給學生的,也無法透過語言來學習的,必須靠自己徹底去領悟才會發生的自發性行為。完全隨機應變,而不是照著字面上去練習的模式化行動。所以,詭道是無法用語言來討論的。


  《孫子兵法》的重點並非詭道,詭道是自發性的,無法靠學習得來的。但兵法是可以寫出來的,可以靠語言來理解其背後意義及行動的。這就如同水到了一百度便沸騰,詭道便是那個沸點,到了那個「點」,自然會發生。


  兵法所描述的是如何加熱的方法,方法雖非沸點本身,但加熱仍是有方法的,祇是沸騰並非加熱。如果氣壓不夠,再怎麼的加熱,也到不了真正的一百度。因此《孫子兵法》是講方法的,以正合,以奇勝,奇勝屬於詭道,無法用語言說明,所以能講的是正合。


  孫子在《孫子兵法.始計篇》的結語中表示:「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,未戰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於無算乎?吾以此觀之,勝負見矣。」


  可見兵法是可知的,而且是可先知的。廟算指的絕非是到廟裡去卜卦算命,而是古代在作戰前,都會花在宗廟開軍事會議,在會議中蒐集及研判情報,沙盤推演、研究、假設、評估,最後則擬定戰略和戰術,是非常科學化的作戰。


  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探討的是廟算中的戰略和戰術,是種非常慎重而且複雜的評估工夫,以期能未戰而「先知」勝負。「先知」的工夫是靠做出來的,而非光說不練,必須深入人性去了解,並對環境保持高度的敏銳性。


  兵法是從實踐中去學習的。很多人祇要一談到兵法,就心生恐懼,認為兵法充滿著權謀詐術,過度強調競爭,似乎會使這個社會,陷入你死我活,萬劫不復的境地。其實任何的兵法都是鬥智不鬥力的。尤其是《孫子兵法》更是以「不戰」為其最高境界。


  因為弱者才需要兵法。中國兵法的發源地在齊國,即今山東省東方的海邊,雖然土地不利於耕種,但卻享有漁鹽之利,所以齊國的經濟是以做生意為主的商業國家。這塊土地的文明發展甚早,中華文化中最早的鳥圖騰族祖先──有巢氏便是在此發跡,後來的殷商文明也是以此為重心,我們稱生意人為商人,便與此有關。


  姜太公、司馬穰直、孫子的作者孫武、孫臏、鬼谷子及日後的諸葛亮都是齊人,後來在兵法及軍陣採用很多的陰陽五行也發展於此。


  孫臏兵法中有「齊人怯戰」的談話,就是不願硬碰硬,所以才需要用到兵法。生意人講究的是「以和為貴,鬥智不鬥力」擅於動腦的就能杜絕流血,中國兵學在古今中外常被運用在國家或企業的經營上,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此。


  所以讀中國的兵法,特別是,絕對要認清兵法絕非主戰論者,反而是位堅決的不戰論者。《孫子兵法.謀攻篇》上記載:「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,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」這句話顯然和代表齊國文明的《管子》一書所言「至善不戰」相通。


  屈人之兵不見得就是「以大欺小」、「以強凌弱」,《孫子兵法》中的力量及優勢,講的多是相對優勢,是弱者可以創造的。《孫子兵法》中最引人注目,但在實踐上最大難題也存在於此。


 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(Karl von Clausewsewize)《戰爭論》中,主張:「戰爭是實現我方意志而屈服敵人的暴力行為」是完全不同於《孫子兵法》的「凡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,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。」孫子認為避開戰爭,才是最高的策略。


  《戰爭論》是克勞塞維茲為了對抗拿破崙所提出的作戰方法。從徹底研究對方的戰略戰術,而提出來的總體戰策略來看,顯然他也是主張戰勝非在戰場,而是在廟堂之上,戰爭其實祇是政治的延伸。


  但克勞塞維茲主張和平祇是戰爭的準備期,為了生存,一切力量都要放在戰爭之上,所以戰爭是為了徹底擊敗對方。為此,他提出完美的邏輯思考體系,使戰爭的行為能發揮最高的效率。


  這是東方哲思和西方最大的相異之處。西方哲思以「邏輯」為主體,說理想,講原則,力求思考上的完美體系,追求想像中的最高效率。東方哲思則是拒絕理想,拒絕想像的思考而直接探究生命的真實面。


  生命必須完整接受,思考必須在兩極中互動,有生必有死,陰陽互動,成敗互現,快樂和痛苦是一體兩面,導向雖不同,卻是同質的動力。生命本身便是矛盾的,要完整的觀察,全部接受的接受。


  西方的哲思是數目愈來愈大,大的和小的必是愈差愈大。東方早就發現,地球的緯度,最大是三百六十度,到在南極和北極,也等於零度。西方認為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,東方卻發現平行的緯度最後是相交在南北極。生命繞了一圈仍會回到原點,所以反璞歸真,返老還童,全部接受了便是圓融人生。佛家人士便說:「回到家了!」


  《孫子兵法》在語言表達上,雖有嚴謹又完整的科學體系,本質上是純屬東方的。所以戰爭的最高原則是無戰,拒絕傷害自己,也不願傷害敵人,所以奇正相生、虛實互用、動靜一體。仁者無敵,並不是仁者的力量無人可敵,而是仁者沒有和別人敵對的主體,主體都不在,自然無敵。勇者不懼,不是勇者沒有恐懼的對象,而是沒有主體,誰在恐懼?


  佛家的「空」,道家的「無」,也是基礎在此。「形人而於我無形」、「致人而不致於人」,善守者,藏於九地之下」、「善攻者,動於九天之上」,這個無形和難知,便是生命真相的「道」。在實務的工作上,理解中國文化中最神祕又自然的「道」,也是讀《孫子兵法》最困難的所在。


  整體和局部是一體的,戰爭祇是政治的局部,所以兵法不能祇討論戰爭,必須在政治、經濟、外交、軍事各方面做整體的考量。


  是故智者之慮,必雜於利害,雜於利,而務可信也,雜於害,而患可解也。……是故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,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(《孫子兵法.九變篇》


  不來,不攻,便不會有戰爭。這些話,光是嘴巴講講是毫無用處的,如何真正去做到才是《孫子兵法》的真正精髓所在。兵法不是光祇是寫給「強者」看的,雖然在「力」的比較上面,相當的科學化,但兵法的真正精神是弱者的自保之術,也是危機中生存發展最重要的基礎。


  弱者更容易修練成出色的兵法家,更能發揮兵法的真正精神。明末平定倭寇的名將俞大猷,被公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出色的兵法家,著有《正氣堂集》一書。


  在該書《卷四.劍經并序》中,他主張學兵法祇讀文字,是沒有太大意義的,而是要以學武藝的觀點,身心腦一體運用,才不會淪於紙上談兵。這並不是說學兵法一定要先學武藝,而是要以身心腦全體融入的態度來學習,真正理解文字背後的真正意義,而不是將它做為考試時回答的標準答案。俞大猷在書中提到:


  我曾學習過荊楚長劍的技法,頗有心得,有次在舞劍時,被老 師趙虛舟 先生看到,他笑著對我說,「如果能徹底了解敵對一人的技巧,便可知道敵對萬人的方法,在本質上這都是一樣的。」


  聽到老師啟發的談話,我後來深深地思考,想了以後頗有心得,有心得便再做更深的思考,才知道天下之理與此完全相同。表面簡約其實也可延伸出很繁複的體系,繁複而困難的學問,也可以提綱契領地抓到其要點。於是把這個心得再度請教於 趙虛舟 老師。


  老師表示道:「你終於領悟其中道理了,頭大、齒小,兩者雖不相稱,但兩者卻是相互為用的。所以由大的理解小的,由小的理解大的。任何天下的大道理,都必須靠自己實際去經驗,才算是真正學會……善於劍鬥者,一身的四肢屈伸變化有無窮盡之形,指揮萬人的變化,仍能夠如同一人之伸縮者,沒有不能打勝戰的。」


  由此可知學習兵法,不祇是用思考,整個人都要去實踐,每個感覺,每個行動,每個脈絡,都要有兵法的精神。日本德川幕府初期,兵聖宮本武藏的《五輪書》,及柳生宗矩的《新陰流兵法》,也都是抓住這種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循序發展,做為其兵法的學習精神。


  和俞大猷同時代的另一位平倭寇的名將戚繼光,更直接指出,學習兵法和修禪完全一樣,他推崇《孫子兵法》有如上乘的禪學,一定要身心合一,否則祇停在表面文章上,是無太大用處的。


  對戚繼光這種看法,筆者頗有同感。數年的禪修經驗,再讀《孫子兵法》時,在有很多方面有了新的啟發。五事中的「道」,兵者詭道的「道」,其實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「道」,完全是一樣的。


  不能徹底瞭解這個「道」,就很難抓到《孫子兵法》中文字背面的真正意義。兵法中讀的是如何培養真正的競爭力。競爭力不是嘴巴講講而已,真正的競爭力不是鬥爭力,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「力」,是勝於廟堂之上的,這必須在日常工作中實踐之。


  將兵法當成理論或課程去學習,意義不大,因此必須身心合一去實踐,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。本書期待以不同於一般兵法註解書的觀點,來探討《孫子兵法》的實踐面。讓讀者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去理解《孫子兵法》的精髓。


  日本甲州流兵法家山鹿素行,在公元一六七三年所寫的《孫子諺義》,被日本兵法學者公認為是對孫子理解得最精微的名著。山鹿素行在書中就點出讀《孫子兵法》的觀點重要。


  自始計篇開始,孫子所探討幾乎沒有不是把重點放在「先知」的工夫上。之所以將<用間篇>放在末篇,是因為是「先知」最重要的工作,三軍必須以這個基礎來行動。第二篇的<始計>及第十三篇的<用間>,便是知己知彼、知天知地的綱領,凡軍旅上相關之事,沒有一件可以自外於這個「先知」。<作戰篇><謀攻篇>是經營到戰略的過程,形勢(軍形、兵勢)是戰略的精髓,虛實是戰略到戰術的轉折,<軍爭>和<九變>是戰術的本質,<地形>和<九地>是戰術的應用,<火攻>在天時,有其特性,<始計>和<用間>在於首尾,整部兵法有混然一體的態勢,文章簡明不求巧美,但內容卻有無窮之妙,讀兵法者不可疏忽這個整體架構的精神。


  各篇雖也可以各別研讀,卻必須以整體觀點來看,否則便抓不住真正的精神,如同人的頭部,手,軀幹不能離開身體而獨立存在一樣。特別是<始計篇>,是首篇也是序論,本身便是個完整的結構,同時又包涵這其他的十二篇,也可視為十二篇的要約論點,是它的一部又為它的全部(one and whole)。知五事、七計、詭道和廟算,便可在事前察知戰爭的勝敗之數。」


  可見《孫子兵法》不祇結構上是整體性的,精神上也是整體性的。日本現代兵法學者佐藤堅司在其《孫子的思想史研究》中,便指出孫子能在「常變一體」、「靜動一元」、「萬全主義」這三方面「吾道一以貫之」。


  「一」便是整體和局部的總和,海浪是獨立的個體但也是海水的一部分。了解波浪也就能了解大海。「一」也就是佛學中的「不二」,看似二,其實是物的一體兩面。


  五事、七計,詭道是決定勝負的三要件,五事、七計是常法,詭道是變法,常變看似二元,其實是一體,變法源自常法,詭道源於五事、七計的優勢自發力量。


  常法可以「先傳」,變法無法「先傳」,從常法的實踐才能衍生出變法來。常與變本為一體。動與靜也是「一」,靜通於常,動通於變,東方哲思大多以「易」為基礎,卦象是靜,爻是動,陰陽相互為用,動靜本就是相同能量的兩面。


  軍形是靜,兵勢是動,靜是動的結果,但也是另一動能的基礎,「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,形也」(<軍形篇>),積水是動能累積後的靜止狀態,但千仞之法則又是爆發力的動能。


  以正合,以奇勝,便是動靜一元的表現,所以「戰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奇正相生,如環之無端(無始無終),孰能窮之?」(<兵勢篇>


  <軍爭篇>中那句有名的風林火山,正是動靜一元的最佳寫照。──


故其疾如風(動),其徐如林(靜),侵掠如火(動),不動如山(靜),難知如陰(靜),動如雷霆(動)。


動靜之間保持完整的均衡,便是《孫子兵法》運用上的精髓。


  萬全主義在《孫子兵法》並非追求絕對的安全。不安全是生命的本質,安全是僵化、陳腐的觀念,而非生命的真相,活生生的便是不安全,不受侷限,何況是戰爭,那來的安全。


  萬全主義的重點是保持完整,不刻意破壞,不止是對自己,對敵人也是如此,所以──「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」(<謀攻篇>)。


  「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,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。」(<謀攻篇>


  「亡國不可以復存,死者不可以復生,故 明 君慎之,良將警之,此安國全軍之道也。」(<火攻篇>


  兵法的最高境界,在不戰而屈人之兵,所以目標是無戰。


  本書的編寫是在讓初讀兵法者能很快深入孫子的本質,以應用自如於日常生活之中。因此以「正兵」的重心,廟算多則勝做為首篇,以理解勝雖不可為,但卻是可知的。始計規劃和先知工夫最重要的用間,先做整體討論,首尾相連,以強化五事、七計、詭道的實踐能力。如能無戰自是最上乘,不得已而戰也要採取犧牲最少的短期戰為原則,以達到「以戰止戰,以戰求和」的目的。


  第二篇重點是實踐萬全的全國全軍主義,這也是孫子的主要精神,內含謀攻、軍形、兵勢三章節,是大戰略的基礎。


  第三篇以風林火山,動靜、陰陽互用,使戰略條件可以有創造力的轉為戰術,也是《孫子兵法》中謀略學的精華,內含〈虛實〉、〈軍爭〉、〈九變〉三個章節。


  第四篇為大將戰術,詮釋臨場的料敵、指揮及應變,是不得已而戰之時,最有效率使戰事快速結束的幾種方法,此篇包含〈地形〉、〈九地〉及〈火攻〉三個章節。


  第五篇開始是孫子的實用延伸,以〈練兵及實戰〉為篇名,內含將才的選擇、培訓、任用、作戰時編組及攻防的實踐技巧。


  《孫子》十三篇中,雖涉及很多將領指揮作戰時的原理原則,但對將領的條件,除了<始計篇>的智信仁勇嚴五德外,並未多談,特別是因材適用的擇將及培訓方面,特別以其他的兵法來做為補充。


  <兵勢篇>雖說及:「治眾如治寡,分數是也。鬥眾如鬥寡,形名是也。」但具體的運用如何,孫子並未明白說出。本篇特別補充以古代的兵陣運用,以進攻兵陣,防守兵陣,會戰兵陣,以及屯兵時的兵陣加以說明,以理解競爭時實際的力學運作,以做為現代辦公室管理、配銷組織及流通策略設計之參考。這些兵陣排列涉及很多易數的道理,在二十一世紀電腦資訊時代的01推理中,可引發很多啟發性的思考。


  附錄中,特別列出十部中國經典兵法,和《孫子兵法》做一比較及探索,除了對東方兵學智慧能有更完整的觀察外,也可更清晰地看出《孫子兵法》的龍頭地位及特殊價值,而更進一步研究,或許能自其中獲得更多的幫助。


  希望這部作品能夠打破停留在「紙上談兵」的窠臼,讓讀者能透過和日常工作互相連結、思考,以徹底瞭解孫子競爭而不鬥爭的真意,化衝突及戰爭於無形,進而對經營工作及生命的規劃及看法,有具體的幫助。


 


取自於網路 http://www.ylib.com/Search/pre_show.asp?BookNo=N9029


 


三十六計


 


回資訊平台首頁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地開發好好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