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積移轉放放收收 1縣3制 小巷蓋大樓都會擠爆了
林家群/北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7.08.20
台北縣市一河之隔,都市景觀截然不同,過去以北市為重心,但近年北縣因容積移轉之故,沿河都會板橋、三重高樓櫛比鱗次,反觀北市因嚴格控管容積移轉,設限極多,讓老社區萬華、大同區市況蕭條。
不過,北縣近10年因容積移轉興起的搶建風潮,讓土地使用強度過高,人口群聚,影響生活品質,因此要控管容積移轉;但台北市卻在今年七月宣布針對部分地區放寬容積移轉,其中之一就是老社區再現風華,促進都市再生,落實「東西軸線翻轉」。
台北縣市間的發展,是否因為容積移轉上有不同政策考慮,未來在都市景觀、人口遷徙及城市競爭力上有所變化,值得觀察。
台北縣近年開發快速,都會區高樓林立,連許多8米以下的小巷弄中也是大樓聳立,絕大多數是因為容積移轉過於寬鬆帶來的影響。
九十四年二月,縣府因內政部九十三年發布的「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」而訂頒「北縣都市計畫容積移轉許可審查要點」,結果出現「一縣三制」狀況。
嚴格控管 以維生活品質由於依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實施的都計區,有關容積移轉部分對於接受基地的臨路條件一開始並未規定,九十三年只針對5個都計區修正容積上限及接受基地面積,所以才會出現建商捐贈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容積移轉後,在小巷弄內蓋大樓。
而接受基地面積也變來變去,一開始要求大於1千平方公尺,再改為如比鄰送出基地只要大於3百平方公尺,未比鄰者須大於5百平方公尺,後來「北縣容積移轉實施要點」規定接受基地只要大於3百平方公尺即可。
但接受基地如果面積大,即使容積移轉取得的建坪高,但因建蔽率之故,可做為公共空間的面積較大;如果接受基地面積小,能保留做為公共空間就小,環境、交通、公安等都受影響。
城鄉局估算,北縣未徵收的公共設施用地約6千公頃,如全部以容積移轉取得,將可增加容積約2億平方公尺,以現行人口數與住宅區面積約每人25平方公尺計算,北縣約可再增加8百萬人。
由於體認容積移轉不加以控管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,縣府已將容積移轉自治條例送縣議會審查,預料明年中實施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