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 


  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土地面積約36千餘平方公里,截至9512月,人口約2,287萬人。地小人稠,土地資源非常有限,故需進行全國性的國土規劃,以指導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育。


一、 國土空間發展面臨之課題


國土規劃中探討的核心是「土地問題」。目前我國土地使用與管理有幾個發展現象值得重視:


(一)臺灣地區當前的土地使用規劃,只有4%是工商業與住宅用地,由於實際可用土地面積不大,加以政策與法令制度的規定又缺乏彈性,造成地價不合理的現象。


(二)不當的開發部分環境敏感地區,導致環境品質惡化,自然生態失去平衡。


(三)農地使用受制,而農地變更使用後所得利益,未能回饋大眾,引起社會不平。


(四)長期以來,臺北、高雄兩大都會區,過度集中發展,造成環境品質惡化,城鄉差距日益擴大。 


同時,隨著國民所得增加、人民教育水準提高、人口結構的成熟老化及環境意識覺醒,整體社會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標準日漸提高。在國內,配合發展臺灣成為綠色矽島的國家發展目標、推動知識經濟發展、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分權及地方自治已逐漸落實;而在國際上,我國已正式加入世貿組織,積極發展臺灣成為全球運籌中心。這些政治、社會、經濟方面的發展現象,都是進行國土規劃時必須考慮到的重要因素。


國土空間策略計畫,係以全臺灣地區及金門、馬祖為規劃範圍。配合未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,對土地、水、天然資源等的分配及管理預作規劃,使人口、產業及公共設施在空間上達到適當的配置。這是一項目標性、政策性的長期發展綱要計畫。


二、 國土空間策略計畫之總目標


國土空間策略計畫所要達成的總目標是:在環境保育與永續發展的前提下,促進國土的合理利用,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,並兼顧生產環境的需要。


 (一)生態環境的維護--整合保育觀念於開發過程中,合理有效利用資源,使自然資源永續發展。


 (二)生產環境的建設--配合國際化、自由化及高科技化,調整產業區位。


 (三)生活環境的改善--建設臺灣為高品質的生活環境,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並調和城鄉發展。


三、 未來展望


配合建設臺灣成為「綠色矽島」的國家發展目標,及因應近年來社經環境的變化全球化衝擊,如加入WTO之後之農業、農村及農地之影響、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對產業及經濟影響;人流、物流、金流、資訊流在全球尤其兩岸空間流動;以及社會價值觀之質變、社會及政治多元化、新移民融入等社會變遷;921地震後環境變遷及其後國土保安、環境生態問題;重大建設如高鐵通車及北宜隧道開通後空間結構之改變及形塑;以及科技發展--e化,帶來生產及生活空間之衝擊及產業的轉型等發展趨勢,亟需全面檢討評估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之效果,規劃新世紀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,爰此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正積極推動Taiwan 2030空間策略規劃


未來國土規劃的新方向,應從封閉型轉為開放型,並秉持「綠色生產」、「優質生活」、「永續生態」及「有秩序及多元的空間發展結構」之規劃理念,對國土資源、國土空間發展作合理的保育、規劃與利用。具體之發展策略為:


(一)以成長極概念發展具全球競爭力之空間架構與策略


面對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,臺灣應致力於國家競爭力之提升。城市區域具有全球競爭潛力,城市區域治理將致力於全球市場競爭力之提升;高鐵通車後西部走廊成為一日生活圈,高鐵車站特定區將成為具競爭優勢之地方發展中心。


(二)因應服務型、知識密集型、創意型經濟調整產業空間結構


過去產業用地因土地徵收之制度而需有範圍的劃定,今後隨著產業結構逐漸受到網路經濟引導,虛擬市場交易取代實質生產及交易型態,圈地為限的方式應有所改變。由於知識密集經濟下的產業都不以用地龐大為主,而以人才、資金及知識為主,與製造業極度不同,改變了空間秩序。此外,臺灣土地利用法規調整過程冗長,國營事業公地未做有效利用轉型,以支援產業需求;閒置廢棄之土地未做再生利用,為了便宜行事,一再消耗綠地。因此,為因應新經濟時代產業發展特性,應合理規劃高科技產業空間,並建立相關基礎設施、支援服務體系。


(三)營造生活美學、都市美學、國土美學之空間


1.  指定國土保育保安區、限制及減少後續開發。


2.  優先採行對衰頹地區 之修復,避免消耗綠覆地,復原機能


3.  推動生態城鄉規劃--集約都市土地適度放寬垂直都市發展,落實永續生態城市。


4.  推動國土美學運動。 


(1) 都市:工業及農業區應重新檢討。


(2) 郊區:市郊農地建議發展為低密度高品質之住宅社區。


(3) 鄉村:限制優良農田開發。


(4) 山坡地:限制發展。


(5) 建築物:新開發之設計審查、傳統建物保存、創造不同區域個別風貌。


 


回資訊平台首頁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地開發好好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