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 個秘訣讓腦袋再生
1.多讀其他領域作品:
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,碰到難解的問題會讀唐詩找靈感;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雖念理工,但因興趣苦讀《莊子》,練就日後讀古書能耐。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,閱讀與創造力是同樣的神經機制,讀得越廣、神經網連結越密。
2.跟各種專長的人交流:
芝加哥大學可以成為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,校內的啤酒吧居功厥偉。因為常有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流,藉此能有更多從別人觀點看事情的機會。不過自己本業領域的能耐要夠,才能擦出火花。
3.吸取團隊合作經驗:
企業未來跨"職能"與跨"國界"合作專案的機會將大增。請先打開心胸學習團隊合作,不要怕衝突與爭執,你才有可能看到不同領域交錯產生的火花。
4.抓出跨領域共通概念:
當你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後,你能否抓出其中的共通點? 比如說:你主修電腦,你知道訊息處理上的機制,但你知道生物學與心理學也有用到此機制嗎?常常思考練習,不僅可以觸類旁通,還能增加跨領域溝通力。
5.見山不只是山:
這是指同中求異。比如當你看到一棟別墅,想像如果你是主人,你會把別墅蓋成什麼樣?但下一步你可以試著去想像,如果你是達文西,你會怎麼樣蓋別墅?透過這些練習,你的腦袋會越來越活。
不同領域的腦力,需要在對的組織與設計下,才能激盪出創新與變革,而中間的關鍵,常是一位具有橋樑作用、能帶動溝通的跨界人才。這樣的人現在與未來都炙手可熱。
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具有跨界思考溝通力的人?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在2000年就與教育部合作,規畫養成孩子創造力的教學方式,有超過10個領域的教授參與研究,如何培養未來學子跨界思考能耐,因為好的創新通常來自跨界。
綜合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詹志禹的教學心得與《梅迪奇效應》(The medici effect) 一書的建議,歸納出5個簡單方法讓你終生受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