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重腳輕的人口結構:
老人化、少子化。臺灣即將預見的兩大主要衝擊,也是社會普遍認知的未來重大困境。
在學校上課時,為了讓學生更瞭解問題的核心,最常問學生一個簡單的問題:臺灣的死亡率是上升還是下降?
通常學生會直覺地回答:「下降。」
按常理推斷,下降這個答案似乎很合理,符合皮凱提在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」中的論述:法國的死亡率是不斷下跌。學生的答案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誤;但是,當我把國內的粗死亡率與死亡人數拉出來看,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死亡率居然會上升,而不是想像中的下降?
原因在於醫療進步,我國民眾壽命比較延長,且因少子化的緣故,形成頭重腳輕的人口結構。
可預見的未來,老人佔比愈來愈重,但因老人的死亡率較高,所以整體的死亡率不斷飆高。
皮凱提在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」中提到一段話:「在某個新生世代規模打對折的國家(每對配偶只生一個小孩),死亡率乃至財產繼承流都會提升到史無繼承的水準。」總出生率是1%的國家不多,我國正是其中之一。
皮凱提為何要談論這一段話呢?
主要是在講「繼承流量」的概念,作為討論貧富不均的一個環節;換言之,依據皮凱提的說法,我國未來的繼承流量會提升到史無前例的水準,而這一個現象也將造成社會貧富不均的狀況。
除了貧富不均外,財富繼承增加,代表不動產價格也會隨之崩跌。
少數人等著領取大筆遺產!
近幾年來,有一些知名企業家紛紛離開人間,像是王永慶(民國6-97年)、張榮發(民國16-105年)、高清愿(民國18-105年)等知名人士辭世,其中王永慶、張榮發先生的下一代上演遺產爭奪戰的戲碼,讓人不勝唏噓。
目前我國男女的平均壽命是80歲,讓我們這樣子想像,大約25年次上下出生的長輩,在105年前後的幾年將回歸樂土,繼承問題於焉發生。
25年次出生的長輩有多少人呢?
因為當時正值戰亂,即便出生下來,存活的機率也不高,從可以找到的數據來看,37年的出生人口約計26萬,所以25年次的出生人口不多。但是有一個數字影響很大,38年撤遷來台,據稱有200萬軍民撤遷台灣,這一批來台人士有多少萬人是20年次左右出生,尚難有較為精確的數字。只是無論是有多少人,因為戰亂背景,推估名下財產不多,所以「繼承流量」並不大。
接著來看一下表2,可以發現從37年之後,出生人口快速上升,到了44年,已經突破了40萬人。民國44年至54年,是出生人口的第一高峰,接著稍有下滑,稍微降到30幾萬(都在35萬以上),在民國65年至71年第二次重新回到40萬以上,是第二個高峰。然後就陸續下滑,到目前只剩下20萬人口上下。
民國25至54年的30年,因為出生人口快速上升,經過了80年,也代表從現在開始起算的30年,死亡人口應該會逐年上升。加上生育率會隨著經濟成長而逐年下降,具有下列三種特徵:
(1) 死亡人口逐年增加。
(2) 死亡時,被繼承財產應該也是成長。
(3) 繼承人數卻是愈來愈少。
舉個例子比較好瞭解:假設有100個人,民國25年生,在105年死亡,留有35間房子,生了200位子女,平均每人分到0.17間房子;到了民國45年,假設有200人,在125年死亡,留有100間房子,生了240人,平均每人分到0.42間房子。
所以20年後的繼承流量,有可能高達3倍,而每人繼承的單位量,則大約是2.5倍。如同皮凱提所言:「財產繼承權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紀再次扮演重要角色,足堪比擬它在過去的地位。」
繼承贈與的數量大增!
如果你繼承了一間房子,而且在你上班附近,這時候會不會影響你購屋的慾望呢?很多老一輩的人,早就替下一代想好了,胼手胝足一輩子,買了好幾間房子,只是要留給下一代。姑且不論下一代會不會太安逸的問題,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因為繼承而影響購買不動產的意願,應該是可能存在。
為了探究繼承的影響,從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中的「住宅移轉筆數依登記原因區分」資料,目前資料只有從98年第1季至104年第3季(註六)。先來看一下104年第1季至第3季的數字,「住宅移轉總筆數(筆)」為181,955筆,其結構如下‧‧‧‧‧‧究竟繼承和贈與的數量如何改變?房價又將如何變化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!(作者:Dr.J)
取自於網路文章
買賣區域:新莊塭仔圳、林口特定區、二重疏洪道、蘆洲北側、台北港特定區、士林社子島、關渡平原、五股洲子洋、五股新市鎮、文山老泉里、土城暫緩發展區、江子翠重劃區、板橋浮洲地區、淡水新市鎮、中和彈藥庫、三重高速公路北側、樹林堤防新生地、新莊知識產業園區。
服務項目:重劃土地買賣、市地重劃土地、區段徵收土地、日據繼承土地、收購道路用地、容積移轉辦理、公同共有處理、整合土地辦理、疑難土地處理、困難案件處理、地籍清理辦理、祭祀公業處理、畸零土地買賣、共有土地處理、浮覆土地處理、河川用地買賣、各種土地相關業務。
土地e行動平台 》www.tudi3698.com.tw LINE : 0936172992
留言列表